中国古代命名的忌讳

(2004-07-27)

    1、名字的避讳
  名字避讳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美洲的印第安人、高加索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巴拉圭的阿北波尼人、澳大利亚的土人、非洲的祖鲁人等一些未开化的民族,古代的印度、埃及等一些有较高文明程度的民族都有各自的名字避讳
  在原始氏族的观念中,人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一种具有某种超人力量的符号。他们认为,当一个人获知某一个人的名字时,他同时也将得到他一部分力量,这也许就是避讳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说,避讳是在原始人对大自然、对人类自身不理解,并加以神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在我国,名字避讳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并且连续不断,代代相续。据学者们考证,汉语名字的避讳起源于周代。《左传》记载鲁桓公给太子命名时,向大臣们儒征询意见,申儒讲述了起名不要用国名、山川名、官职名、疾病名、畜牲名、器币名的道理,因为这些事物与百姓的关系密切,用这些事物取名字,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可见古代中国很可能在周代以前的漫长的蒙昧历史时期便已存在姓名避讳了。
  "名魂相关"的迷信思想自那时起遗留下来,即便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高度文明也没有使人们认识到名字只不过是人的一种代号,它与它所代表的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应该对它有什么迷信思想。然而,在整个封建时代中,名字的避讳现象层出不穷,愈"避"愈多加稳固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一部分,甚至被利用为政治上打击异已的一种手段。
  在我国历史上,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以下几种名字避讳。
    2、 个人讳
  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官僚自恃权势,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讳,这叫自讳其名。这些封建官员,他们一方面受君主和上级的控制管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为封建帝王及上级讳名讳耻。另一方面,对其下属、对百姓,他们又改换成另外一副面孔,盛气凌人,让人为他避讳。
  这种人,我们最熟悉的例子恐怕是那个"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田登了。由于"登"和"灯"同音,元宵节放灯时,他出布告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而不说"放灯三日",遗笑而今。
  南宋的钱良臣也有讳其名,他的小儿子颇聪慧,凡经史中有"良臣"二字的,读时均改为"爸爸"。一天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将其改读为"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原想尊敬,反成辱骂了。
  还有一位老兄姓赵名宗汉,他把"汉"字据为已有,规定下属及其家人遇到其他地方的"汉"字,都要改为"兵士"。一天,他老婆去拜罗汉,他儿子正在跟老师学习《汉书》,仆人向他禀报时说:"夫人请和尚来家供奉十八罗兵士,公子请老师,在教《兵士书》"。
    这种自讳其名,其实只是自抬身份罢了。
    另一种个人讳是上级长官或有权有势者并没有要求,但一些下级官吏和身分低微的人敬畏他们的权势或为拍马屁,而避其名讳。
    五代时的冯道,历朝为相。一天他的门客给他讲老子的《道德经》,可书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中竟有三处犯讳。为了避讳,门客灵机一动,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令人啼笑皆非这种个人讳,在封建社会中并没有得到礼法的承认,而且这些官吏的权势也有限,并不像皇帝那样至高无上。所以国讳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这种个人讳的屁股还是可以摸一摸的,尤其是碰上一些不畏权势,敢于犯上的人

        返回   下一页

最新景点

嶂石岩


地名查询

选择类别:

选择范围:

输入地名: 城市名称:


景点查询

选择省市:

选择类别:

 


出行黄历

 


姓氏寻根

选择姓氏:

姓氏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