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湘桂边境,山青水秀却又相对闭塞的湖南永州江永县过去总是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而现在,随着江永“三千”文化品牌的推动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背包一族、自驾车一族、旅游团体开始奔赴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上甘棠
湖南江永的上甘棠南村位于南岭脚下的原野上,走到村口,最醒目的是一座残破的重檐阁楼和残桥的叠影。大槐树下,一座挂满青藤的三拱大石已经坍塌了一半,弯弯的石阶从岸边接引着残桥去跨过淙淙流水,石缝里杂草丛生,视野里是一副极为古拙的图画,不觉中描出一座千年古村的气概。
有的只是一座石桥。这座建于公元1126年的残桥叫做步瀛桥,建成不久便塌了一半,然而却无人去修,一过就是800多年。但是,这并不是村子里惟一的一座古桥,在北村口约100米的一条小河上,还有一座石榫为墩,石板为梁的小石桥,据村里的族谱记载,这桥竟建于汉代。
桥头的旧庙名为文昌阁,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现存的建筑是清乾隆三十二年重建的。文昌阁本为上甘棠村历史上造就的11名进士,100多个文武官员而建,现下的残寺里却是村里的孩子在读书。
瑶族古都的千家峒
千家峒分为下峒、中峒、上峒,是一串约13公里长的葫芦形的盆地,在古代只有一个天然石洞穿岩可通其中。峒内水源充沛,气候温和,是一个适宜居住的风水宝地,有着很早的农耕文明。但是几百年来,这里却是瑶族人祖祖辈辈在寻找的“失落的家园”。
千家峒的失落,是在元统一全国之后,那时施行的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人制”,让南方的瑶民陷入了下等人群。而在元大德八年,官府派粮官进入千家峒收租,安恬于峒中世外桃源的瑶家人,以好客之道热情款待,却不想那些来自大漠草原鞍马半生的北人,贪恋上这块洞天福地,在桃红柳绿中乐不思蜀,一待就是年余。久不见归,官府疑心这一行人被害,在元大德九年,发兵攻打千家峒,千家峒惨遭血洗。峒中十二姓瑶据说在逃离前,把牛角锯成十二段,每姓保留一段,之后离开故土隐入深山,过起了刀耕火种的部落生活。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之后,雨中一座座山峦村庄,仍然美得让人难以置信,美得不着人间烟火气。峒中的田野上,小河边,耕耘的瑶农仍在不紧不慢地穿行。峒口塑着牛角,路边的小山上是一座石头寨,这是当年瑶民抗税的石头寨。爬上石峰,便可尽览下峒的风光。
千年之谜女书岛
女书,是自古流传于江永一带乡村妇女中的文字符号,以“撇”形笔划为主,形似天书。书写在自制的手写本、扇面、布帕上,女书作为妇女的贴身、隐私物品往往是人死书焚或随葬,少有文物可考,堪称活化石。它不似东巴文字那样象形古拙,而以表声而不是表意记录着当地土话。由于女书的全部字符只有不到两千字,用于组成表意文句的同声字符不少,解读并非易事。因而它的使用,传播只局限在一个极为狭隘的地域内。这种被专家称为“南楚奇字”的女性文字,自20世纪80年代公之于世以来,已逐步被人意识到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女书的记载,至今见到较早的是太平天国发行的雕母钱。此钱的正面为“天国圣宝”,北面为“炎壹”,右面女字从上至下为“天下妇女”,左面是女字“姊妹一家”。
在这里,女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 的存在。普美村的所在是一座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的生态岛,一座人行吊桥是通往岛上的唯一一条岸上通道。的这一段潇水是江永境内最美的一段,在千家峒还是一段小溪的潇水,在这里发育成一条真正的河流。
旅游贴士
食 瑶家的咸、甜蒿子耙耙和油茶不可不尝。咸味的油茶系茶汗加入炒熟的芝麻、花生、黄豆及油炸米团而成,味道香而又鲜。江永盛产香米、香柚、香芋、香姜、香菇等特产。香姜炒子鸡,香菇煨土鸡,香芋蒸肉及香米饭香作一处,当然要品尝。
住 城北瑶家大酒店标间及三人间,100元/天。供销大酒店标间30元/床。上甘棠的谢沐河边是搭帐蓬过夜的好地方。
行 游上甘棠可包农用双排车,可乘8~10人,100元/天,双人摩的50元/天。由上甘棠去千家峒的班车1元/人。去女书岛乘小公共2元/人。
娱 在千家峒大泊水附近农家,可邀请当地的瑶族姑娘表演民间鼓舞,唱瑶歌,付30~50元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