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最后的汉舞仪式

(2004-07-19)


   在江西省中部山区一个叫石邮村的古村落里,抑扬顿挫的牛皮鼓声在每年大年初一早晨清冷的空气中响起。神秘古老的傩面具随着刚劲简洁的肢体语言超越时空般地出现在一个个历经岁月洗礼的场景中。在民间传统信仰普遍缺失的年代,这个偏僻的村落以“傩”的形式固守着汉族——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源于自身的,最原始最本真的精神特质:果敢、坚韧、血性、秩序和尊严。

    “起傩”之后,傩班就开始在村里各家各户跳傩——驱鬼迎神、祈愿丰年。每到一户人家,主人全家必定早早地手执香烛恭候在厅堂内。傩班的二位伯在门前击鼓高唱祈福词:“过了一年又一年呦!但愿儿孙科甲门。前世读书封金榜,后代读书出侍郎!”两位伯每唱一句,主人全家都深深地鞠上一躬,并高声回应“好啊”!祈祷完毕,傩班便进屋跳傩。仍然由“开山”先上场,接着是“纸钱”、“雷公”、“傩公傩婆”……顺序完全相同。一家跳傩结束,在去另一家之前,仍由二位伯在门前击鼓三下并以曲膝礼向主人家回礼。每位傩神上场时,主人家都要放上一挂鞭炮以示“迎神”。八位“傩神”有时还会在主人家“用点心”——其实就是吃饭。主人家以能招待傩神为无上的光荣,早早地准备下了丰盛的菜肴。但油炸食品和鸡鸭是绝对不能上桌的,据说这是傩神的忌讳。八位伯按辈分围桌坐定,用点心前要手指沾酒祭礼,并高喊一声“坐谢了”,指感谢主人家招待。吃“点心”时严禁说笑,主人家则在一旁喜孜孜地忙着上菜,每位伯用完“点心”后都要倒竖起筷子,以示自己吃好了。等到八位伯都竖起了筷子,就由大伯带头再高喊一声“坐谢了”,意思是说主人家的“点心”很可口,谢谢了。
    年初十以后,傩班还要到外村去跳,且按世代相传的规矩,无论路途远近都要步行到达。即使是在交通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除非是“上面”有人来请,做文化交流性质的演出,否则必须严格遵循旧制。直到年初十六,傩班在石邮村村民的夹道欢迎中飞奔回村,开始“搜傩”——在村里各家各户搜索驱赶无形的鬼疫,并象征性地押解到村外江河或池塘中。“搜傩”结束还要“圆傩”,即预测明年跳傩是否顺利。之后,再庄重地将傩面具送回傩神庙封存,待来年跳傩时再重新开启。如此循环,历经近六百年,这不是少数民族的祭礼,也不是异域风情的表演,这是一个偏僻村落的汉族村居民沿承自己祖先传统的盛典,在逐魔祈福中,传达着对天、地、神的崇拜,对生命繁衍不息的愿望,体现着善恶因果,并以此维系着朴素的道德秩序。
    傩舞源于巫舞,产生于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成形在夏、商,周代纳入礼制,并出现了“国傩”、“天子傩”、“大傩”等不同规模级别的傩祭。石邮村傩舞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傩舞有着显著的区别。如贵州傩——屯堡的地戏,有舞有唱,唱词丰富多变。而石邮傩只有肢体动作,是典型的“哑傩”。江西德安的傩戏,除了戴傩面具跳之外,甚至还有7个小木偶做道具,“戏”的成分更多一些。而石邮傩则依然保持着强烈的仪式和宗教色彩。在傩舞之乡的南丰县,石邮村的傩舞被称为“老傩”,因为它保留了绝大多数汉族先民自身的信仰和崇拜取向,而较少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具有更丰富的原生意识表征。   

打印】【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