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人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在捕捞之后,以鱼易米,易布,易柴,易阖家生活之所需。然而他们又比任何人更崇拜鱼、热爱鱼。在岛域的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有“鱼龙”之说,意思是龙自鱼出。他们还以一种常见的海泥鳅鱼作为龙的象征,把它绘画或刻塑在船上、屋檐上。他们还认为不论哪种鱼都有自己的头领或鱼皇;认为这些鱼皇(王)同海龙王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不管哪方渔民捕上它,都把它敬若神灵,不杀不吃也不卖,大都放它回归大海。这自然是一种龙崇拜、龙信仰的象征和风俗。舟山的许多较大一点的有人居住的岛屿,都建有规模不一的龙王庙或龙王宫,供奉着东海龙王的塑像。每逢渔汛渔船第一天出海前(俗称“开洋”),渔民都要到龙王庙祭祀,或者抬着龙王偶像到海滩举行海祭仪式,以祈求龙王保佑平安和丰收。等渔汛结束,也要同样祭奉龙王,这就叫“谢洋”了。
    舟山渔民敬龙奉龙,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且看在屋顶正中,往往塑上双龙戏珠;屋檐两头塑上龙头;在屋柱上雕上龙头,甚至雕刻成双龙盘柱;有的还在厨房灶头塑上双龙呈祥图或供奉龙王塑像;更有的红木大床上用贝壳镶嵌出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图案。舟山渔岛真真是无处不道龙。
    舟山渔人,旧时称呼渔船为“木龙”。渔民们祖辈相袭穿龙衣,着龙裤,就连取名字也离不开龙,特爱用龙字。男的叫海龙、金龙、瑞龙、根龙、永龙、孝龙、顺龙……,女的唤龙娥、龙月、龙菊、龙英、龙花等等。在岛屿地名中以龙字命名的也为数不少。笔者来到枸杞岛,只见岛上就有龙舌岗、龙舌山嘴、前龙舌、后龙舌这些地名。而在滚滚涌潮中乘船驶向黄龙岛时,远瞧岛势俨然一条昂首卧波的黄龙,而在它拥抱下的港湾,一字形排列着绘有炯炯龙眼的船只。登临岛上高处的“东海云龙石”,似乎与龙为伍,也身在缥缈中。与黄龙岛隔海相望的泗礁岛,岛上有五龙乡;小洋岛上有200米长雌雄相叠的双龙巨石;嵊山岛上又有龙眼山潭、后石龙;马迹岛上马迹潭内有个龙穴,人谓龙穴中还有条“神龙”。史传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嵊泗诸岛时,抗倭名将俞大猷率军将倭寇围困于马迹潭。夜半时分龙显神威,突然雷鸣电闪,倒海翻江,一阵龙卷风扫过,将寇船全数倾覆。倭寇从此俱怕中国龙威而怯步嵊泗诸岛。这故事平添了舟山龙文化的魅力。
    舟山渔民还盛行唱龙、咏龙、舞龙。在除夕之夜(或正月初一)的舞龙盛会,由扎龙高手制作、青年渔民舞弄的金麟龙、百叶龙、青龙、白龙,条条亲切可人,栩栩如生。同时一盏盏龙舟灯、鱼灯、虾灯、蟹灯、螺灯、蚌灯在锣鼓、鞭炮、海螺声中,与之相随,与之辉映,呈现一番鱼龙文化交织的盛情盛景。斯时也,男女倾巢,千岛不夜,山海生辉。在中国的民间文艺舞台上,特别饱含海岛丰韵、渔民豪情的舟山锣鼓和舟山百叶龙,曾显现辉煌,占有历史的地位。
    朴实的民风:海天情与魂
    渔民出海作业风险大,常常不能自己主宰,不可避免地去求神祈佛。从前每条渔船的后舱都有一间供奉菩萨的神龛,叫“圣堂舱”。有的供的是关云长,叫“船关老爷”;有的供的是宋朝寇承女,称“圣姑娘娘”。原因是勇敢的渔民很讲义气,对关云长、寇承女就格外崇拜。岛上的关帝庙、圣姑娘娘庙也特别多。但也有供奉造船祖师鲁班和救人于危难的妈祖娘娘的。他们在每汛出海时都要敬祈一次船关老爷,叫“祝福”;渔汛结束谢洋时又要酬祈一次,叫“散福”。他们说这是一种祈祷平安和丰收的心愿。
    由于海暴不定,险象无时,渔民昔时还讲究忌讳。诸如不许双脚荡出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不准头搁膝盖手捧脚,“如泣如诉”;不准在船上吹口哨,“招风引浪”;不许拍手,“二手空空”;不许在龙头(船头)撒尿;不许在船靠岸时高喊“来了”、“到了”;不许家有红(指产房)、白事未满月的人下船生产;不许妇女上渔船;不能七男一女同过渡,等等。在吃饭时,不能把竹筷搁在碗上;酒杯、羹匙不可反扣;吃鱼要先吃头,以寓一头顺风;盘中的鱼不可翻身。而对筷子、羹匙、菜桶、饭镬都有独特的称谓,分别叫篙竿、掏、羹搭、锅子,不可以叫错了。我询问过许多渔民,现在是否还那么信神避讳。他们差不多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祭祀神祗以叙心愿之风不同程度地依然存在,但船上种种忌讳,大多已经解除了。

以上信息由 地理知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提供

上一页  返回

最新景点

嶂石岩


地名查询

选择类别:

选择范围:

输入地名: 城市名称:


景点查询

选择省市:

选择类别:

 


出行黄历

 


姓氏寻根

选择姓氏:

姓氏输入: